公司郵箱:137282****@qq.com傳真:0371-8607777* 地 址: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馬寨工業園區 郵編:450064
Copyright ? 2010-2015 鄭州圓盤造粒機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號:豫ICP備16031398號-4 技術支持:
鄭州全舜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制造翻拋機,翻拋機,堆肥翻拋機,豬糞翻拋機,履帶翻拋機 ,復合肥發酵翻拋機,牛糞翻拋機,雞糞翻拋機,畜禽糞便翻拋機,土壤修復翻拋機,槽式翻拋機,池式翻拋機,育苗基質翻拋機,污泥翻拋機,堆肥發酵翻拋機,物料發酵設備,自走翻拋機,復合肥翻拋機,翻拋機生產廠家,在此與您分享!
有機農業的的意義
有人說,有機農業僅僅是一種生產商品的方式、是一套技術標準,和精神生活沒有聯系,更不是一種文化。
但在小編看來,既然世界上很多地區的文化歷史都和傳統農耕密切相關,那么以有機農業為基礎的,則是屬于21世紀的、新型的綠色文化?;瘜W農業的本站最大特點之一,就是它過分注重技術的擴張和少數人利益的本站最大化,而忽略了“大多數人”和“文化”的因素。如果有機農業也被過度簡化成為一套技術,那么和有機運動本身的初衷無疑是相違背的。希望更多消費者和生產者能漸漸認識到“有機”農業的內在精神,而不是僅僅停留于將其作為一種白紙黑字的技術標準。
“有機”是什么?在每一個推廣有機的地方,大概都會有一段介紹。而大部分介紹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官樣文字,讓人看都不想看地直接跳過。
而且這么普遍使用的詞,大家都會覺得好像很清楚它的意思。其實,如果仔細研究,“有機”的原始內涵是很深刻的,值得大家去深思了解。
有機的定義:讓大家都健康
臺灣的法令規定,“有機農產品、農產加工品不得使用化學農藥、化學肥料、動物用藥品或其他化學品。”[1]也就是說凡是化學合成的東西都不能用。但依照IFOAM(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,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)的定義:“有機農業是一種維護土壤健康、生態系健康以及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。它仰賴自然的力量、生物多樣性以及在地的循環;而非使用外來的有害物質。有機農業結合了傳統、創新與科學,希望能創造更美好的環境,并且提升所有生命的生活質量與適當的關系。”。[2]這段看起來很艱澀的文字,簡單來說,就是“想要讓大家都健康”?;蛟S你會問,這兩者有什么不一樣呢?如果仔細體會兩者的意義,就會發現IFOAM的定義,遠比臺灣的法令要更全面且完整。舉例來說,如果有人在山坡地濫墾濫伐,辟建菜園?;蛟S他種植過程中都不使用化學合成物,可以取得有機***標章。但這樣的作法符合有機的精神嗎?
1.進口有機產品。雖然不使用化學物質,但運送過程中消耗許多能源、排放許多二氧化碳,對生態系統不健康。本站最早的有機運動是很強調“在地銷售”的部分。
2.種植時令不對的作物,即使不使用化學物質,但仍是不健康的。
3.苦茶粕是天然的物質。但對田中許多生物會造成傷害,因此有些有機耕作者認為不應該使用。
4.臺灣的法令規定有機耕作不可使用化學物質,包含微量元素的補充。但這并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傷害,是否應該要開放使用呢?
5.在國外有些工業生產式的大型有機農場,與具有作物多樣性的小型農場作對比。
6、.研究顯示,雖然使用復合肥料對土壤比較好。但若是復合肥是購買而不是自制堆肥,則它對環境的好處會被運送肥料所需消耗的能源所抵銷。
7、對畜產品而言,除了不使用化學物質如抗生素之外,動物是否采用自由放牧的方式,還是被關在工廠式的飼養場中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。
8、咖啡或香蕉等作物,除了不使用化學物質之外,是否使用公平交易的方式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。
9.有時候會爆發有機產品檢出農藥殘留的事件,農夫就會遭到嚴厲懲罰。但若是農夫已采用有機方式種植,已達到維持生態、土壤、人類健康的目的,就不應該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一味地要求完全零殘留的產品。
10.有些農耕方式如自然農法,會強調更符合自然生態的耕種方式,如不耕犁、不除草等。這些方式也不包含在有機的法令規范中。
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?其實是因為執法的方便性。試想,如果依照有機原始這么豐富的意涵,該怎么訂定明確的規則、怎么評斷誰做的才真正可以稱為“有機”呢?
因此,在法令上才只規范了“不使用化學藥品”這一項。雖然法令的規范有其必要性,但是在實際耕作的時候,不應該忘記在這之外,有機還有更深刻的內涵。
有機的精神:只有用愛護土地的方式才能種出本站最優質的作物
一般人認為“有機”是“耕種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物”,于是農夫可能會想“這些東西都不能用,會不會作物都種不起來?”消費者可能會想“有機的東西都丑丑的,實在買不下手。”但其實,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。正確的觀念應該是:有機種植不使用化學物品,不是因為“不能用”,而是我們“不想用”。如果想要種出優質的農作物,只有用有機的方式才作得到。使用化學合成的東西是種不出好的作物的。就像人體一樣,作物生長也需要各式各樣不同的營養成分。但化學肥料僅含氮、磷、鉀三種成分,并不足以維持作物的健康成長。[3]臺灣的有機前輩陳明煌老師說,作物需要的養分有88種;甚至劉力學認為,比起土壤中各項養分的含量,更重要的是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,因為它們能將各種營養成分合成作物所能吸收的型態。但不論是化學肥料、農藥或除草劑,都會傷害土壤中的微生物。至于各種病蟲害,那是作物的癥狀,而不是病因。因為作物本身沒有足夠的養分,不健康,才會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。[3]解決的方法應該是治本地讓作物長得強壯健康有抵抗力,而不是用藥把蟲蟲殺光光。使用農藥或殺蟲劑甚至不能說是治標,因為害蟲會產生抗藥性;而且農藥或殺蟲劑會傷害土地、傷害其他益蟲,反倒使得病蟲害更加嚴重。因此,在有充足營養支持下生長的作物,應該是比較營養。而有充足營養支持的作物,才能夠呈現出作物原本該有的風味,也就是比較好吃。有機作物不使用傷害土地及人體健康的化學物質,當然是比較健康也比較環保的。因此,使有有機的方式,才能夠種出本站最優質的作物。同樣的道理,如果消費者看到的是丑丑的作物,那可能表示這位農夫做得還不夠好。有機的蔬菜或許會有一些蟲咬的痕跡,但整體來說應該是健康有生命力的,而不是因為沒有灑農藥而被病蟲害攻擊得奄奄一息。有位臺大教授說過:“如果有機的東西丑丑的我也不會買。”我想就是這個意思。
一般人想到“有機”,想到的都是“有機種植”。但美國本站最早有機運動的起源,其實是包含生產、分銷、食用不同的層面。
生產的部分當然是“無化學物品農場”,分銷的部分是“反資本主義的食物消費合作社”,食用的部分則是“反精致烹調主義”。
因為生態學告訴我們“你不可能單純地只做一件事”。在飲食議題只要稍有了解,就會發現許多問題不只是怎么種,還牽涉到怎么買賣、和怎么吃。